为全面贯彻落实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适应高职教育新常态,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送审稿)文件精神要求,现对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提出如下要求:
一、重要意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有关总体要求,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一)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依据国家教学标准自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法依规行使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
(三)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规范教学管理,深化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固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经验成果,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设保障条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主要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应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实际、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等适当扩充人才培养方案要素。
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注意与传统的教学计划在理念和内容上的区别。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专业教学进行的课程安排,主要呈现形式为教学进程表,内容相对单一,缺少国家标准层面的制订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顺应国际上职业教育标准导向的改革趋势,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总体设计,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各环节,能够更好地体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教学进程表仅是其内容之一。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的情况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更加强调落实国家教学标准,画好“施工图”。
三、制定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二)坚持标准引领,促进特色发展。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主要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有关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对接有关职业标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鼓励高于标准、体现特色。
(三)坚持多方参与,促进产教融合。工作规划设计、方案研究起草、论证审定等各环节要注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要充分考虑学校师生意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避免闭门造车、照搬照用;方案整体设计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四)坚持科学规范,促进开放共享。方案制订流程规范,内容科学合理,适当兼顾前瞻性,文字表述严谨,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教学基本文件的严肃性,具有可操作性;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注重提炼打造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中国方案,体现中国特色、国际水平,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建共享。
四、制订流程
(一)统筹规划。各系部应根据工作基础和办学实际,统筹规划、部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二)健全机构。各系要建立健全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具体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工作。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应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参加。
(三)调研分析。广泛深入开展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区域行业企业调研,开展面向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形成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四)研究起草。参照《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详见附件),结合调研和分析结果,研究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职业类型,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依据对应的职业标准,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
(五)论证审议。各系要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兄弟院校同行和师生代表等参加的论证会,论证审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提交学院,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和审议。
(六)公布实施。论证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程序发布,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通过学校网站等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监督。
(七)动态更新。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技能发展趋势、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等,及时调整完善,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附件
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招生对象: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三二对接的专业修业年限为2年。
四、职业面向
包括本专业所属专业大类(专业类)及代码,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主要职业类别(或在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根据有关专业教学标准,并结合实际确定。其中,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行业企业调研确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根据实际情况举例。具体可以表格形式呈现,例如:
所属专业大类 |
所属专业类 |
对应行业 |
主要职业类别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
|
|
|
|
|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当合国家对职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准确定位,表述具体,体现出不同的程度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能够从事 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通过企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提出的有关具体要求,研究确定并分条目列举。
1.素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包括对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3.能力
包括对通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其中通用能力一般包括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能力等。
六、课程设置
三年制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限定性选修课(专业拓展课)、非限定性选修课。三二分段两年制专业课程设置依据省教育厅颁发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做好三年中职和两年高职课程衔接设置。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心理健康》、《体育》、《安全教育》按照教学进程模板的学时数统一安排,原则上不作变动;
2.《大学语文》《应用数学》、《基础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建议学期及学时数,大学语文两学期周学时2+2;应用数学两学期理工类专业周学时4+2,文科类专业周学时2+2;基础英语两学期周学时2+4;
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第一、四学期,周学时1;
4.《创新创业教育》各系按专业第二、三学期错开安排,周学时2;
5.《计算机应用基础》各系按专业第一二学期错开安排,周学4;
6.《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合并安排,共2周。
考虑全校各专业在每学期开课量基本均衡,各系部根据周学时要求统筹考虑,合理安排本系各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开设学期。
(二)专业课程
1.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对接本专业面向的职业标准。
2.专业课可按职业基本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依次递进,课程设置要摆脱学科体系束缚,对照职业标准,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根据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合理序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3.结合“1+X”证书制度改革要求,充分考虑取证要求,对照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再配套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直接相关的辅助性课程。
4.专业核心课程要充分体现生产性、实践性、职业性特征,应为理实一体化课程,辅助性课程一般为少学时,一般为理论性课程。
5.在校期间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即同一学期开设的不同专业课程如果存在知识衔接问题,可将不同课程的分前后两段或三段安排。
(三)实践课
主要包括校内课程实训、校内实习,校外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最后一学年实习环节分为两段,第五学期为跟岗实习,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依据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合理安排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四)选修课
每个专业设置5门限定性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程),每门课程学时为30左右。另设置4门非限定性选修课,包括面授公共选修课、网络公共选修课、专业面授选修课,学时一般限定在30学时。
七、学时安排
学时安排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各类课程学时的科学合理分配;可根据专业特点与相关行业生产特点灵活设置大小学期。
1.三年制高职每学年教学时间不少于40周,总学时数约为2500-2800,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按每周26学时计算,周学时第一学年26-28,第二学年24-26学时。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选修课(限定性和非限定性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不少于10%。三年制高职总学分一般为140学分左右。军训、入学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毕业教育)、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整周安排的教学环节,以1周1学分计。课程学分参照下表进行换算。
2.三二分段的高职专业每学年教学时间不少于40周,总学时数约为2000-2200,第一学年周学时26-28学时,第二学年安排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按每周26学时计算。
学分换算表
学分 |
学时范围 |
学分 |
学时范围 |
学分 |
学时范围 |
1 |
13-20 |
1.5 |
21-30 |
2 |
31-40 |
2.5 |
41-50 |
3 |
51-60 |
3.5 |
61-70 |
4 |
71-80 |
4.5 |
81-90 |
5 |
91-100 |
表1教学活动按周分配表 表2学期教学任务书
八、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教学进程总体安排是对本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施进程的总体安排,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优化课程安排次序,明确学期周数分配,科学编制教学进程安排表。
学院统一安排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每学期申报审批面授选修课,同时开设人文素质类网络选修课,课程体系中专业拓展学习课程为限定性专业选修课。鼓励各专业开发非限定性专业选修课,以满足学生选修要求。
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总学时控制在700学时左右;专业课(必修课)总学时控制在700学时左右;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总学时控制在1000学时以内;拓展学习课程(限定选修课)控制在150学时以内;非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总学时控制在100学时左右。
1.教学进程安排表,2.可开设的非限定专业选修课一览表,3.集中实践教学项目一览表
九、毕业标准
1.学分要求: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其中选修课包括面授选修课、网络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分别规定,但不低于学院统一要求。
2.按学院规定取得学院素质认证。
3.试行“1+X”证书制度改革,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种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十、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应满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要求,应该满足教学安排的需要,应该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应该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一)师资队伍
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专业在校生与该专业的专任教师之比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课)。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一般不低于50%。兼职教师应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应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需要,其中实训(实验)室面积、设施等应达到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要求。信息化条件保障应能满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三)教学资源
教材、图书和数字资源结合实际具体提出,应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健全本校教材选用制度。根据需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四)教学方法
提出实施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指导建议,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
(五)教学评价
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观察、口试、笔试、顶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价、评定方式。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六)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